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

透視鏡/提升產業競爭力 仍須加把勁

透視鏡/提升產業競爭力 仍須加把勁
前一陣子媒體報導,韓國三星有消滅台灣電子業的計畫,引發許多討論。殊不論是否真有其事,但以新聞角度來看,確已達到媒體宣傳的效果。事實上,這幾年三星電子在半導體、面板、電視及通訊手機等領域上,的確非常強勢。影響所及,我國的手機產業受到很大的衝擊。而為了提振本土產業,政府官員也出面喊話,表示除了將採取一些措施協助之外,同時呼籲國人支持、肯定,並且多愛用國產手機。
政府協助產業的用心可以體會,但是此番喊話卻也引發許多不同的觀點:
有人認為愛用國貨以支持民族產業的年代已過去,現今市場經濟當道,消費者自主性強,廠商必須有自立自強的決心與準備。
不過,也有人認為過去產業以製造代工為主,應鼓勵廠商往微笑曲線兩端邁進,尤其是品牌的建立,更應扶持。許多國家都運用各種資源支援其企業在全球市場競逐,政府實應加大力度來扶持台灣廠商,才能與國際品牌站在較為公平的起跑點。
基本上,正反觀點都有道理,但從產業發展及競爭力的角度來看,有幾個根本的議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:
首先是品牌與代工的抉擇。企業價值活動的聚焦是一種選擇,做代工生意毛利雖低,但因以全公司之力服務少數公司,風險相對較能控制;作消費性品牌的廠商面對的則是口味多變的群眾,利潤雖高,但經營風險相對也較高。尤其台灣產業一窩蜂的特性,若政府鼓吹大家作品牌,而企業不瞭解品牌經營的投入與風險,也沒有建立優勢門檻,很快就會被模仿趕上。
其次,有人認為企業的價值活動如創新研發、組裝製造、通路及品牌經營等,其附加價值是呈現兩端高而中間低,即所謂微笑曲線,因此就企業的長遠經營而言,應該朝兩端移動,才能提升公司的價值。
其實仔細思量,並非所有產業都是如此。例如,在個人電腦產業,製造活動的進入障礙相對較低,毛利自然不高;但若是製造能耐有其門檻,「微笑曲線」也有機會變「苦笑曲線」。
以台積電而言,由於具核心能耐,如果企業的主軸活動是製造,要擺脫微利,強化製造的專業服務模式,提升封閉型平台之系統,就是努力的方向;若聚焦品牌經營,那麼如何掌握客戶需求及通路,並提升研發能力以強化品牌價值,提高客戶忠誠度則是關鍵。但若無法提高競爭門檻,不論企業是聚焦於哪一個價值活動,其附加價值恐怕很容易就會落在曲線的最凹處。
最後是政府角色的扮演與拿捏。常有人以「韓國政府能,台灣為何不能?」來呼籲政府應更積極介入及協助廠商的發展。但台灣究竟不是韓國,政治環境、國情體制、產業發展脈絡及結構,與企業秉賦能耐,都有所差異。
台灣產業應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,而有效建構良善的經營及產業環境,才是政府應該努力的重點!
(作者是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(MIC)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,本專欄隔周四刊登)
【2013/04/17 經濟日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
全文網址: 透視鏡/提升產業競爭力 仍須加把勁 | 商業企管 | 財經產業 | 聯合新聞網 http://udn.com/NEWS/FINANCE/FIN11/7838222.shtml#ixzz2QloqVsVU
Power By udn.com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