薩夫特專欄/蘋果、Fed遷就市場…錯了
|
| ||
蘋果公司強調買回股票,是一個很類似聯邦準備理事會(Fed)收購美國公債的錯誤。專注於股市表現、而不下功夫在更難管理的真實世界,其實是一種金融謬見。蘋果和聯準會因應基本面惡化的方法,都是把火力集中在影響證券市場。 遺憾的是,其實改善基本面以影響市場,效果往往比想藉改變市場來提振基本面更好。
蘋果和聯準會不如直接把更多錢交給利害相關者,就蘋果來說就是發放股利,而就聯準會來說,則是直接發錢給市民。 坐擁1,450億美元現金上月公布再回饋550億美元給股東的計畫,其中大部分是花在買回自家股票,金額從原已規劃的100億美元增加到破紀錄的600億美元,並把剩下的50億美元用來提高股利15%。對蘋果的作法,投資人報以冷淡的反應,蘋果股價不漲反跌。 另一方面,聯準會仍深陷一場長期奮戰,正繼續嘗試以收購公債和房貸債券來拉抬資產市場,並期待消費者因為市場上漲的陶醉感而增加支出。這套作法很簡單:推升債券價格、壓低利率,進而使借貸成本降低,鼓勵買進資產而升高資產價格。等伴隨而來財富效應擴散後,人們將更願意花錢。 雖然聯準會可以印鈔票,而蘋果只能靠辛苦賺錢,但兩者的作法都凸顯今日的金融社會過於重視創造紙上財富,卻無力維繫持久穩定的成長。 蘋果強調買回股票,意味選擇迎合趨勢、忽略長期歷史。不過,儘管買回股票近來大受歡迎,GMO公司的研究卻顯示,從1871年以來的股利收益和股利成長,占了股票報酬的90%。但股利只有在長期的比較才勝出;如果以一年的期限來看,股價上漲帶來的獲利占了股票報酬的80%。 近年來愈來愈多企業從發放股利轉向買回股票的趨勢,可以從支付主管薪酬的方式找到解釋。企業不以股票選擇權來獎勵主管長期提升企業獲利,而是獎勵他們在二、三年內提高公司股價。畢竟,增加股利對選擇權持有人沒有好處,提高股價卻能帶來可觀獲利。 直接把錢還給股東,或者蘋果把現金用在能創造成長的研發或企業併購,對股東的好處可能更大。此外,發放給投資人的股利是可以任意移動、隨時可以拿走的現金;反之,買回股票在日後可能被出售股票抵銷。 同樣的,聯準會若結束收購金融資產的量化寬鬆,轉向能讓人民更直接擺脫債務的措施,及早讓他們恢復支出和成長,將對整體經濟更有益。這就像澳洲經濟學家基恩(Steve Keen)長期以來的主張:把錢直接發放給家庭,而不要透過金融市場管道。 發放股利和現金有很多優點,它們跳過中間人,例如企業主管、債券經紀人等等,把現金直接交到大眾手中。它們也讓最底層的人花用或投資那些錢,因而最符合他們的需求,且能把利益衝突減到最小。 最後,我認為股東和大眾是更好的資產分配者,勝過蘋果主管和聯準會的決策官員。 (作者James Saft是路透專欄作家)
【2013/05/02 經濟日報】
|
全文網址: 薩夫特專欄/蘋果、Fed遷就市場…錯了 | 國際財經 | 全球觀察 | 聯合新聞網 http://udn.com/NEWS/WORLD/WOR2/%E8%96%A9%E5%A4%AB%E7%89%B9%E5%B0%88%E6%AC%84%EF%BC%8F%E8%98%8B%E6%9E%9C%E3%80%81Fed%E9%81%B7%E5%B0%B1%E5%B8%82%E5%A0%B4%E2%80%A6%E9%8C%AF%E4%BA%86-7869558.shtml#ixzz2S7VrGJ7P
Power By udn.com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